用心用情做好海陆丰革命传统教育——
广东省汕尾市委党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
⚪刘佑利
广东省汕尾市委党校充分发挥海陆丰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,大力弘扬红色文化,在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学理性、本土性、感染性、协同性方面积极探索。
强化党史研究,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学理支撑。汕尾市委党校联合本地高校、党史研究室、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等,深入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、红色村和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,与当地老党员、革命后代深入交流,获取大量珍贵的党史资料,包括大事记、编年史、档案文献、回忆录、口述史等,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革命传统教育资源,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学理支撑。举办“弘扬海陆丰革命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”“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”等学术论坛,围绕“海陆丰农民运动、海陆丰苏维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”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。成立“彭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”课题组,对海陆丰农民运动、苏维埃政权建立、土地革命等重要历史问题进行精细化研究,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,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。统筹研究力量,精心编撰《彭湃研究新论》《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》等系列干部教育培训辅导读本,将其作为学习资料广泛应用于干部培训班次。
强化课程建设,突出革命传统教育的本土特色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,构建“历史+精神”相结合的海陆丰革命传统教育课程体系,开发海陆丰革命历史系列课程和海陆丰革命精神系列课程。积极探索完善“用细节讲故事、用故事讲人物、用人物讲党史、用党史讲党性”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方式,把“沉睡”的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。通过邀请革命后代到党校授课、开展“重走红军路”等,打造“理论讲堂”“红色课堂”“体验学堂”,擦亮革命传统教育特色品牌。每学期组织中青班学员徒步到距离校区10公里的海丰县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,在苍松翠柏间举行微党课。“通过聆听革命后代深情讲述红色故事,仿佛看一部令人震撼的爱党爱国教育片,一段段极具历史意义的场景向我们直观地展现了革命烈士坚韧、深沉的爱国情怀,一些爱党爱国的细节更是感人肺腑。”“徒步的挥汗如雨胜过教科书上的千言万语,‘沉浸式’的教学活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信仰的力量,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。”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。
强化现场教学,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感染力。充分利用全市517处红色遗址、308个红色村、8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,组织骨干教师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建档立卡,从资源概况、基础条件、开发方向等方面精准“画像”,精心提炼现场教学主题,建立现场教学点数据库,形成了彭湃烈士故居等20余处具有海陆丰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。在此基础上,串珠成链,聚焦追忆革命故事、传承革命精神等主题,精心打造“红宫红场、彭湃故里”、周恩来抢渡碣石湾等8条现场教学精品路线,让红色基因“活”起来、让红色精神传下去。围绕“课前导入—现场讲解—互动交流—总结提升”4个环节开展全流程高质量现场教学,不断提高现场教学的针对性、实效性,推动现场教学更富感染力、更加引人入胜。
强化资源整合,注重革命传统教育的协同性。通过构建“点—线—面”立体协同机制,推动革命传统教育实现系统集成。打造革命传统教育核心阵地,积极开展“红色历史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企业”活动,组织教师、学员开展宣讲和普及,让更多群众了解本土革命历史。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《国家荣光》采访,讲述彭湃烈士忠于革命信仰的感人事迹,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。联动省、市、县、镇党校系统,编织革命传统教育网络,通过“课程联建、师资联训、基地联用”,建立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共建共享平台。邀请省级党校专家教授指导开展地方党史研究,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支撑;市级党校聚焦海陆丰革命实践,开发特色专题课程;县级党校挖掘乡村革命故事、革命斗争史料;镇级党校负责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革命事迹,形成层层递进、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。定期组织党校系统教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师资培训、教学观摩、学术研讨等活动,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师资互动格局。坚持开放共享的办学理念,主动与组织、宣传、文旅、教育等部门深度合作,构建革命传统教育大格局。同时,加强深汕对口合作、全省党校系统片区协作、东江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合作等,与兄弟党校、干部学院、高校等联合开展教学培训、课程研发、学术交流等活动,协同推广海陆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。